誰都會想可以預測未來獲利,
基本上簡單的算法是:現在賺多少X時間...
以上是個屁....獲利多少除了本身能力資源等等外,
產業結構改變絕對是影響獲利的因素,
不管你是供應商還是買家,
產業的改變也會造成競爭強度的改變,
例如:小而眾的供應商對上少而大的大廠,互動的方式就跟,
技術密集的供應商對上數目眾多卻有需求的大廠不同。
產業結構的獲利又跟產品生命週期有密切相關,
如此就可以大概預測產業環境結構的改變,
進而預期預估的獲利。
既然如此,就必須先了解"產業"是什麼,
講到"產業",大家都會很直觀的進行分類,
因為覺得理所當然,那麼,
這個理所當然是從哪裡來的?
應該就是看該產品的"替代性"吧?
不過這樣的看法也會出現不同的意見,
通常消費者選擇的是一個"交易的組合",
這葛組合可以有自己獨立分類也可以細分比較,
例如CACINO,是賭場還是飯店?還是賭博飯店?
那裡面的吧台餐飲,算是餐飲業嗎?
如果有成人秀,那算是演藝事業嗎?
替代性(交易組合)是相當廣泛的,
其實個人認為不太需要分的那麼細,
(微觀的產業分析是mathur和kenyon的分析方式)
就一個"替代性"原則就可以相當的解釋產業了,
不過是以誰的立場呢?若是以消費者的立場看,定義較狹小,
若以生產者的立場看,定義會比較廣,
前者是使用上,後者是生產線,
假設今天是生產可樂的飲料,
只要他想要,把可樂換成咖啡,
包裝稍稍改變一下,
其他皆同樣機器、平台、作業員等等,
代表可替代性很大,也就是否代表,
可樂跟咖啡都應該納入飲料業?
那細分的產業分析有沒有必要存在?
當然有,不同的交易組合,
其實就會造成所謂的"差異化",
有沒有發現....這些學者永遠換湯不換藥...
不同的交易組合就是針對不同的族群,
EX:(住宿、豪華、賭博)(住宿、通鋪、低價),
就是針對不同族群的交易組合。
因此比較大略的分析跟微觀的分析是可以並存的,
甚至是必須的。
- Jan 16 Wed 2008 23:07
要考試了...是企業政策阿...1.預測獲利,產業分析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